(相關資料圖)
周口日報全媒體記者徐松
8月8日,位于鄲城縣新城街道福星社區的藝熙傘業制造車間內,工人們正忙著安裝傘骨、縫制傘面、包裝成品,生產線旁的清點、打包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生產車間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7月份,福星社區合理利用閑置門面房,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藝熙傘業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把工廠建到社區門口,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
“我原本打算外出務工,得知社區也引進了工廠,便決定留在家鄉就業。”在雨傘廠,王歡一邊縫制傘面,一邊笑著說,在家門口就業,既方便掙錢,又能照顧家里的老小,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只要勤快,工資不比在外務工少。
像王歡一樣到傘廠上班的社區居民還有32人,人均月工資3600元左右。“由于傘業加工技術要求不高,大部分居民經過培訓就可以上崗,不僅為居民提供了就業平臺,而且拓寬了增收致富渠道,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藝熙傘業負責人胡新建說。
不僅如此,福星社區還有21名居民從工廠領取半成品的雨傘制品,在家里進行加工,按件計費,工作時間靈活,干勁也足,人均年增收4萬余元,為周邊數個小區待就業人員提供了崗位,帶動了大家共同致富。
“別看我們這工廠不大,卻從來不愁訂單,前不久我們又接到一批10萬元的訂單,目前我們各條生產線馬力全開,確保按時保質保量交付訂單,預計今年產值可突破80萬元。”車間負責人劉萬磊介紹。
據了解,福星社區“兩委”立足現實基礎,按照盤活閑置門面房、樓宇、商鋪等資源,有效提升資源價值,吸引社會資本的原則,依托轄區商貿、人流、物流集中的地理位置優勢,搭建平臺吸引龍頭企業和特色項目入駐,既優化了社區集體經濟發展結構,又促進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使廣大社區居民從中獲益,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目前,我們又招引落地了一家服裝加工企業,現在正在進行崗前培訓,為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居民提供就近就業崗位,實現企業與群眾互利雙贏。”談起社區未來發展,福星社區黨支部書記徐玉敏信心滿滿地說。③6
責任編輯:Rex_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