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葉軍,釘釘總裁、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兼職教授,于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主導了阿里內部多款組織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產品的打造,服務阿里巴巴從IT到DT時代的組織轉型。
(資料圖)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張雅婷
“春節回來之后,GPT4的發布,讓我們看到了AI大模型迭代的節奏在加速,釘釘決定將核心戰略從規模化調整為智能化。”
在協同辦公領域,大模型競爭的號角已經吹響。微軟推出Copilot之后,釘釘、金山辦公、印象筆記等廠商紛紛入局,發布會舉辦時間相隔都不過一周。
釘釘總裁葉軍向搜狐科技透露稱,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后,釘釘產品已完成最核心主流場景的智能化改造,包括釘釘文檔、視頻會議、低代碼開發等。“現在釘釘還處于共創期,有100多個客戶在合作,等到審批通過后,才能進行全面的開放。”
從用戶體驗上來說,葉軍認為AI會為釘釘的交互帶來很大的改變。“以前釘釘做了七八年,最大的問題是功能多,和Word類似,每個菜單要去找功能,智能化從根本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從2014年1.0版本上線至今,釘釘誕生8年多來已經擁有了6億用戶,覆蓋中國近一半的企業。在葉軍看來,釘釘此前規模化的核心戰略已經完成,下一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加速智能化。“今天AI是個變量,誰能更早更好地用AI,誰有可能實現變革。”
接入大模型后,葉軍直言,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成本上去了,每一次請求背后都要算力。不過,也將推動收入快速增長——“應該是百分之幾十個點,不是一點、兩點的問題。”
賺錢難,一直是包括釘釘在內的國內辦公軟件,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葉軍認為,以前中國大量協同辦公軟件發展痛點是價值不好評估、很難商業化。這次通過智能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很明顯有剛性的資源消耗。“國內能買到的是英偉達H800這樣的閹割芯片,肯定要堆一些芯片進去。”
3月,阿里迎來史上最大的組織架構調整,宣布從集團統管業務全面轉向“1+6+N”,包括釘釘在內的阿里云智能集團也將走向獨立上市。
“現在釘釘一共1500個人,1+6+N調整后可以把大家迅速拉攏一起。”葉軍稱這次調整是大企業組織變革的典型案例,核心思路是把決策權交還給前線。
在新的發展階段,釘釘的目標仍與商業化相關。葉軍告訴搜狐科技,希望釘釘三年內實現break-even(收支平衡)。
以下為搜狐科技與葉軍的對話實錄:
搜狐科技:大模型現在很火,首先能否為大家介紹下大模型的熱潮如何影響釘釘的戰略方向?
葉軍:大模型技術推動釘釘的核心戰略從規模化走向智能化。之前釘釘核心戰略是規模化,但釘釘現在有6億多用戶了,規模化已經到一定階段。正好春節之后回來GPT4的發布,讓我們看到了AI大模型迭代的節奏在加速,所以釘釘的智能化就加速了。
最近,釘釘產品已完成最核心主流場景的智能化改造,包括釘釘文檔、視頻會議、低代碼開發等。我們現在還在共創期,有100多個客戶在合作,隨后要等到審批通過后,進行全面的開放。
搜狐科技:現在大廠都在發力大模型,您認為現在是否進入到同質化競爭的階段呢?與其他辦公軟件相比,釘釘怎么做出差異化?
葉軍:這條賽道上,釘釘還是做得相對最早的,有一定的先發優勢,所以在功能、產品定義上是領先的,后來者可能壓力會更大。
另外大模型要和業務相結合,數據積累越多、場景越多,智能化價值才會更大。我們業務能力相比友商來講積累得更久一些,在各行各業都有大量行業數據的積累,所以差異化還是很明顯。而且我們底下還有算力的保障,其實這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因為現在很多芯片進不來。
搜狐科技:接入大模型之后,釘釘的成本提高了嗎?商業化目標有什么改變?
葉軍:接入大模型之后,釘釘很直接的變化就是成本上去了,具體多少還沒仔細算。而且現在還在共創階段,每一次請求背后都要算力、要推理。
未來商業模式上會有一些迭代。以前這類中國大量的SaaS軟件、協同辦公軟件有一個非常大的痛點,就是價值不好評估、很難商業化。這次通過智能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很明顯有剛性的資源消耗。
搜狐科技:大模型會為釘釘帶來多少收入或是用戶增長?
葉軍:理論上,我覺得對整個大盤的商業收入拉動應該是百分之幾十個點,不是一點、兩點的問題。現在畢竟沒有全量推上,只有100多家企業,當然這些企業全部都是付費。
從用戶規模上來說,因為釘釘已經達到了一定體量,所以大模型影響較小。但是對于活躍的時長、用戶的粘性會增強。
搜狐科技:接入通義千問之后,釘釘在用戶交互方面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葉軍:交互改變會非常大,以前釘釘做了有七八年,最大的問題是功能多,和Word類似,要每個菜單點來點去找功能。智能化從根本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需要問百度了,而是用自然語言來描述需求。我認為自然語言的交互是使用體驗的核心,這樣的話釘釘哪怕功能再多,問題都不大。
搜狐科技:功能多、難找這個痛點問題很多年前都存在,怎么大模型一出來,就都想去解決這個問題了呢?
葉軍:GPT大模型給了大家一個信心,就是原來真的可以做到這樣理想的效果,以前Office也有幫助助手,但不夠智能。我認為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積累的結果,算力、算法、模型優化到一定程度了,這件事情可以做了。
搜狐科技:從行業來看,為什么協同辦公領域會成為大模型首先落地的場景?
葉軍:首先這個領域用戶量大,而且這是一個B端的場景,與C端沖動帶來的驅動不同,B端驅動力特別強,每個企業都希望開源節流,提升效率和創造力,所以它一旦用就是迅速可以傳播出去。
搜狐科技:老板更關注怎么賺錢,員工更關注使用軟件的體驗,釘釘是怎么去說服企業老板?會給他們一個比較量化的東西嗎?
葉軍:釘釘最早就是從說服老板開始的,因為絕大部分企業老板是有先進性,釘釘是幫助老板提升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隨著全行業的數字化,很多創新不是老板一個人能解決的,很多創新是員工自下而上,不像以前是自上而下的。我們為員工做了大量協同創新的能力,最終企業肯定受益。
量化其實挺難,因為它是個工具。這也是前面提到為什么中國的SaaS軟件行業發展這么困難,因為軟件的價值很難量化,但又是必需品。
搜狐科技:通用大模型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但是企業又非常關注隱私安全,怎么去平衡?
葉軍:大家都有通用大模型,這個底模型基于沒有版權的公開信息,通義千問本身是一個底模型,還要疊加剛才企業專屬的行業領域,以及財務、生產、經營相關的信息,訓練自己專屬的小模型和中模型。模型結合后,才是可實踐、可使用的大模型體系。
搜狐科技:大模型來了之后,辦公軟件市場的格局是否會發生變化?會強者越強嗎?
葉軍:大部分賽道應該都是強者越來越強,待的時間越久,專業性會越強。另外新進入這個賽道的企業,創新模式機會也增加了,比如Notion如果沒有AI這一波只是個筆記。
今天AI是個變量,誰能更早更好地用AI,誰有可能在這條賽道上實現最后變革。
搜狐科技:未來競爭方向是堆錢堆算力嗎?大模型成本集中在哪一塊呢?
葉軍:錢和算力是個基礎條件,隨著AI模型訓練的優化,有一天我覺得底模型可以買走,不需要每家企業都去訓練通義千問,這對算力會有很大的節省,然后企業可能要去部署自己專屬的模型。
成本集中在算力領域,現在每個領域都要去訓練模型,國內能買到的是英偉達H800這樣的閹割芯片,肯定要堆一些芯片進去。
搜狐科技:芯片的管制,是否會影響國內大模型效果呢?
葉軍:對成本、時間、效果都會有影響,你訓練同樣一個模型,人家一天,你可能要100天。但這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相信未來肯定能解決。
搜狐科技:前兩年科技公司都想去布局更底層的技術,比如芯片,從今年經濟環境來看的話,大家更多面臨營收上的困難,包括前不久OPPO也決定停止自研芯片,您覺得這會成為一個普遍的趨勢嗎?大家會變得更務實一些,而不是什么多做?
葉軍:OPPO關停哲庫,是企業在經濟周期下的獨立選擇,并不覺得是全行業的趨勢。比如阿里也在做芯片。
手機、平板行業在最近幾年有明顯的下滑,該有手機的人都有手機了。如果這個行業的增長不足以支撐新的投資,企業就會有自己獨立的選擇。但也不是每家企業都停了,比如華為也在做。
務實要結合自己行業跟企業發展周期,我覺得如果OPPO還能保持非常高速增長,那投芯片是非常順其自然的事情。我是外行,我覺得可能OPPO這個選擇還是跟主營業務發展相關。
搜狐科技:前段時間阿里進行了“1+6+N”的調整,您如何看待這次調整?
葉軍:這是大企業組織變革的典型案例,阿里有24萬人,很難避免沒有大企業病,無論是組織的靈動性,創新的敏銳性都有影響,然后員工到董事長之間的距離可能要經過八層、九層,一件事情在客戶端發生了,上面還不知道。1+6+N的核心思路是把決策權交還給前線。
我覺得肯定是好事,因為釘釘本身是獨立商業模型和獨立用戶模型,現在組織的靈動性會比以前好很多,決策鏈變得很短,以前一個決策審批十個人,現在一兩個人就結束了,對市場比如這次大模型的響應很快。現在釘釘一共1500個人,迅速可以把大家拉攏一起。
搜狐科技:對您個人工作有什么影響?個人的決策權、話語權更大了?
葉軍:對的,比如說以前我們招聘,我要決定這個崗位招不招,也受到集團的中臺的影響,它會有各種政策,比如只能招幾個人,必須招什么級別,還給我找個其他部門的人來面試。一起如果規定招P10,我想招P6,必須走流程審批解釋,但其實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肯定比他們更深,所以這個肯定是不合理的。
搜狐科技:架構調整前后,釘釘的戰略地位有什么變化?
葉軍:在調之前,釘釘屬于核心的一級部門。這次調整之后,我們在云智能集團,還是一級部門,本質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搜狐科技:之前張勇也提到說,淘寶已經20多年了,但是其他新業務,比如說夸克、釘釘他們在自己的周期里面。釘釘現在在什么樣的周期?它與集團哪些步調是一致的?又將如何按照自己的周期前進呢?
葉軍:一個企業或者業務有幾個典型周期,第一個叫做孵化期,第二個叫做成長期,第三叫成熟期,然后再后面會進入平臺期。淘寶是發展20年的成熟期業務,每年有上千億的凈利潤。釘釘剛剛開始商業化,前面的七年就做了一件事情——規模化,我們處在從規模化業務模型到商業模式探索的階段。釘釘規模還在增長,是從孵化期到成長期的過程。
搜狐科技:三年內,釘釘的目標是什么?
葉軍:三年內我們內部的目標,是break-even(收支平衡)。第二個是希望釘釘能搬到新大樓。從用戶上看,中國接近一半的企業已經在用釘釘,希望三年之后這些企業能夠深度地用釘釘。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