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華南理工大學新增了智能車輛工程、智能建造、馬克思主義理論3個本科專業。其中,智能車輛工程專業致力于為智能汽車行業培養掌握車輛工程與電氣、控制、智能工程等交叉學科專業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成為這座被譽為新能源汽車界“黃埔軍校”的又一重要人才培養支撐。
一直以來,華南理工大學在科技型企業家、研究型工程師培養方面成效突出,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企業家的搖籃”。近年來,在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的造車新勢力中,華南理工大學校友或校友企業也占據了半壁江山,包括開沃汽車董事長黃宏生、威馬汽車董事長沈暉、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寶能集團姚振華、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璞泰來董事長梁豐、大洋電機董事長魯楚平、華鋒股份董事長譚幗英、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向東等,還有剛推出造車項目洛軻汽車、獲得騰訊領投的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可以說,“華南理工系”企業已占領了智能汽車領域的整車制造、關鍵模塊、系統集成和應用服務等關鍵環節,成為智能汽車領域具備較大影響力的校友圈,學校也因此被譽為新能源汽車界的“黃埔軍校”。
校方表示,相較于傳統的汽車行業,新能源智能汽車將傳統汽車由機械電控技術主導轉向電子通訊、軟件、機械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是一個高度集成的行業與創新的新技術前沿,對具有跨學科、跨行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特別是廣東省汽車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汽車智能化領域人才需求巨大。為加強人才培養,為新能源智能汽車行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華南理工大學在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首先,加強通識教育,實施“智能+”或“+智能”培養模式,強化學生的基本素養與能力培養。比如設置“小白學人工智能”等通識課程、設立人工智能微專業等。
其次,強化跨界和合作,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比如組建“新能源智能汽車”跨學科的研究平臺,組建多學科交叉的學生科創團隊,推行“五位一體”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包括智能出行、人工智能在內的12個未來創新實驗室,等等。
在這些舉措的基礎上,華南理工大學近年來先后增設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前沿交叉專業,加快培養適應新能源智能汽車行業需求的“三創型”(創新、創造、創業)人才。此次又新增智能車輛工程專業,進一步優化了專業結構,同時將切實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其培養的人才可進入車輛先進智能技術的研發機構,輔助駕駛及其相關產品的制造企業,信息通信行業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或部門,以及高精度地圖與高精度定位、標準法規、測試評價等支撐技術領域。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