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極為重要的人文財富和精神文明資產。數字時代的到來,也讓一些擁有著豐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省市,開始探索如何借助數字技術來宣傳推廣當地文旅資源,弘揚地方特色傳統文化。
(資料圖片)
通過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數字領域知名IP開展深度合作,以數字化內容為載體,將少數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以及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以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同時又不失嚴謹的方式呈現給當代年輕人,已漸漸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思路。
剛剛過去的5月,在手游《光與夜之戀》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非遺項目為目的的聯動活動當中,就看到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游局、黔南州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4家文旅單位的身影。
以浪漫之名,傳統文化與年輕人同頻共振
近年來,在國家數字化發展戰略和數字化產業政策引導下,擁有著豐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湘黔等地文旅部門,高度重視對于當地文旅、文創產業的對外合作及數字化轉型。例如貴州就通過打造的“一碼游貴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和“云游貴州”等數字應用,實現了智慧文旅的全省覆蓋。
而這一次,《光與夜之戀》手游對于數字IP與傳統文化多元聯動的嘗試,就吸引到了湘、黔等地文旅部門的參與。
5月26日,在《光與夜之戀》手游發布聯動有關的微博后,湖南文旅、貴州文旅、黔東南州文旅、黔南州文旅官方社媒賬號現身評論區開展互動,推介各地區民族特色文化和優質文旅資源,并歡迎廣大網友實地旅游體驗,也得到了網友們的熱情回應。
5月26日當天發布的《光與夜之戀》“采風小記”視頻,僅在微博就迅速收獲了百余萬播放量和數以萬計的轉發、點贊互動。
在熱情的互動中,以少數民族文化、非遺技藝為特色的傳統文化,實現了與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廣大網友的“同頻共振”。
在前文提及的“采風小記”視頻中,作為主角的“夏鳴星”帶領玩家,分別前往湘西、黔東南、黔南等西南多個地區采風,沉浸式體驗包括苗銀、布依族八音坐唱、侗族藍靛靛染等6個不同形式的少數民族藝術,零距離觀賞當地特色建筑和人文風貌。
而在視頻于全網各平臺發布后,已有不少玩家自發向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其他用戶安利自己的家鄉,也有玩家表示已將視頻當中探訪的湘西芙蓉鎮、貴州瑤山古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等地加入了自己的旅游打卡計劃,預估對當地文旅能夠起到相當的直接轉化作用。
深度定制,數字文旅聯動更需內容創新
除了實地“采風”,以“夏鳴星”視角帶領玩家探訪各地外,此次《光與夜之戀》同湘、黔各地的文旅聯動還在內容形式的創新和深度挖掘上頗具亮點。
一方面,此次合作打破了過往此類合作慣常的科普式思維,以展現民族文化之美、非遺之美為主旨,采用定制化的形象來予以呈現。
另一方面,此次《光與夜之戀》與各地文旅部門合作,精選了多個兼具歷史文化底蘊和藝術、美學價值的非遺項目,并與之開展深度聯動,將非遺定制內容與游戲內“夏鳴星”的角色故事完美結合,在給年輕人帶來了豐富的視聽享受的同時,還意外地引發了玩家對相關文化內容細節的探索和考據。
如此次聯動合作中定制的水族“水書”作品,就成功被有一定相關領域知識基礎的玩家成功“破譯”,引起了不少玩家和網友的好奇,同時也讓更多年輕人對于水族水書這一傳承千年的古老文化產生了興趣。
當然,數字文旅的創新與文化傳承,也都離不開“人”的作用。
此次參與合作的四位非遺傳承人——土家族西蘭卡普傳承人張甜甜、水族水書傳承人楊勝昭、苗族苗銀傳承人楊洪江、侗族藍靛靛染傳承人陸彥梅,不僅充滿熱忱,而且對于在數字游戲中融入自己的非遺技藝都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其中的土家族西蘭卡普傳承人張甜甜,本就是一位生長于數字化的時代的90后。可以說,張甜甜本身正是兼具了非遺文化傳承人和數字IP受眾雙重身份。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未來會在更多的數字文創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動合作中,遇到更多的“張甜甜”。到那時,相信這樣的聯動會成為一種常態,也一定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投身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
總的來說,此次多地文旅部門與《光與夜之戀》手游這樣的知名數字IP所開展的互動已經證明,大眾人群,特別是年輕人群體,并非是對這些誕生于祖國廣闊山川中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缺少興趣,而是缺少了解的途徑,也缺少近距離接觸的契機。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通過更多元的方式和手段,讓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和非遺文化,得以在數字力量的加持下獲得更多的傳播機會,也讓當代青年得以不斷開拓文化視野,通過不同的方式了解這些古老而瑰麗的傳統文化。而這樣的文旅和文化傳播方式,也值得在更大范圍內加以推廣和踐行。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