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數據二十條”出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成為數字經濟的創新引擎,其中支持浙江等地區和有條件的行業、企業先行先試。螞蟻集團近日作出探索,通過設立個人信息保護監督委員會,在保障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更大力度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相關資料圖)
記者了解到,近日螞蟻集團個人信息保護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監委會”)舉行2023年度首次會議,對螞蟻集團2022年相關工作報告、及2023年相關工作規劃進行評議和討論。螞蟻集團董事會隱私保護及數據安全委員會委員同樣列席參與會議。
據悉,這一監委會設立于2022年下旬,由螞蟻集團董事會、董事會隱私保護及數據安全委員會批準設立,作為獨立機構對公司個人信息保護情況進行監督,進一步健全個人信息保護評價和監督機制。
以“科技守護信任”為個人信息保護理念,螞蟻集團長期堅持“技術驅動隱私保護”的治理思路,因此委員會成員也從法學領域和技術領域專家中進行選任,兼顧兩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判斷。經過充分考慮,確認首批委員共5人。
目前,螞蟻集團也已確立監委會的工作規則,對人員組成、職責權限、議事規則等做了明確說明。
根據監委會工作規則,委員有權對平臺規則、隱私政策的重大修訂、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審計報告等進行監督和指導;撰寫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監督報告,并對擬提交董事會的個人信息保護議案提供意見和建議等。
監委會也有權就認為需采取的措施或改善的事項向螞蟻集團報告,并提出建議,公司應將評估情況進行反饋。
同時規則也規定,公司需為監委會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包括指定隱私保護辦公室作為專門人員承擔委員會的日常聯絡和議事材料準備等。當監委會履行職責時,公司相關部門也須積極予以配合。
會議上,螞蟻集團首席隱私官聶正軍、數據安全資深總監郭亮分別向監委會匯報了2022年的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工作報告和2023年工作規劃。
監委會還討論通過了2023年委員會工作計劃,包括委托第三方機構通過認證、技術測評、外部審計等對螞蟻個人信息保護合規情況進行監督,主題性舉辦現場會議審議工作階段性進展、研討行業趨勢,此外將在年底撰寫《個人信息保護報告》提請董事會審議。
監委會委員、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高富平建議,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本質上就是將數據作為資產轉型,在兼顧數據安全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數據的價值。在數據利用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匿名化或許是一種平衡的手段,因而如何實現數據匿名化制度的落地、落實,也是螞蟻這樣的科技企業可以探索的方向之一。
監委會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許可認為,螞蟻集團“科技守護信任”理念切中了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的實質——解決“信任”的問題。對于企業而言,可以從提升算法透明度、助力平臺內經營者保護能力提升兩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企業與用戶、監管機構之間的信任關系。
作為業內首個組建“隱私保護辦公室”、設立“首席隱私官”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螞蟻集團始終將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作為重點工作之一。2021年,在董事會層面設立隱私保護及數據安全委員會,全面統籌推進相關工作。
2022年6月,螞蟻集團啟動ESG可持續發展戰略,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是19項實質性議題之一,監督委員會的設立也是對ESG戰略的進一步落實。(以上圖片由螞蟻集團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
責任編輯:Rex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