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的公司,財力和資源有限,不能把產品和營銷做到極致,產品的同質化比較嚴重,但是想要完全按照營銷理論去制造差異化,或者把產品力做到某種程度,對小公司根本不現實,而大公司的營銷 *** ,更不適合小公司。
本人從事市場營銷數年以來,包裝策劃過的產品,差不多有幾十款了,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市面比較常見的普通型產品,公司也是財力資源都一般的普通公司,但包裝過的幾十款產品,基本都能達到一個不錯的銷售額。
所以我總結了一些推廣產品的經驗,相比那些大咖的言論,我的經驗可能更適合“沒錢沒勢”的小公司,分享給大家。
以產品為起點,我把營銷的路徑分為:打磨產品,尋找背書,廣而告之,推到眼前,促成購買,用戶留存,和粉絲轉化這七大步驟。
一 打磨產品(有意義)
產品存在的意義是能夠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這算是一個自檢標準,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解決什么問題,那十有八九是不能掙錢的。
這個問題可以是痛點,可以是癢點,可以是爽點,也可以是自己提出全新需求,而產品恰好能滿足這個需求。
說個反例,我曾經接觸過一個APP產品,做的是車主和洗車店的O2O,功能是能夠查看附近洗車店和洗車價格,分為車主端和商家端,模式是車主打開車主端APP,查看附近洗車店下單并獲得幾塊錢補貼,洗車店在商家端接單,最后車主在APP上進行支付。
這個公司只運營了一年的時間就倒閉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產品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首先絕大多數的車主都有自己固定常去的洗車店,其次支付洗車款要么現金要么手機支付,路徑很簡單。
但他產品上這些查看附近洗車店,下單,APP上支付這些功能都是復雜化路徑的行為,像是脫褲子放屁沒有意義,用戶使用的唯一理由就是能獲取補貼,補貼燒完了,公司也完了。
痛點,是客戶的不方便,比如,一個新小區,買菜不方便,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有意義。
癢點,是滿足那個虛擬的欲望,比如抖音,通過音樂和強烈的畫面來帶動情緒,它戳中的是年輕用戶想獵奇,想裝,都好色的癢點。
爽點,是及時滿足,比如玩會游戲。
自己提出全新需求,并由自己的產品去滿足,比如喬布斯提出,手機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個是更高境界,也只有更高段位的人能做到,不在你我討論范圍之列。
所以在這一點上,我的觀點可能跟主流觀點有些不一樣,產品最重要的是對用戶有意義,而不是把產品力做到多么極致。產品有意義是一切生意的基礎。
二 尋找背書(可信任)
有了產品之后,接下來要確保自己的產品是可被人信任的,即獲得背書,信任是購買的基礎,沒有背書的產品等于是裸奔。
尋找背書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提升自己形象,一個是解決客戶顧慮。
信任元素,比如:
產品名稱,很多小產品在起名上要么喜歡貼大牌,要么喜歡把自己弄得洋里洋氣的。
VI,視覺效果一定要好,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大品牌大產品,沒有一個是視覺形象很潦草的,草率的形象給人的感覺就是草率的產品。
媒體背書,如果有錢做廣告,不妨一試,當年的P2P為什么能騙那么多人,很多人就是覺得,廣告做這么大應該不是騙子吧,就是這個因素存在,讓人放低了戒備心。
資金,你有什么樣的實力,互聯網公司融到錢以后會大肆宣傳,甚至會夸大宣傳,就是告訴你,資本認可我,我有錢。
創始人或高管,有什么履歷,靠譜的人才能做出靠譜的產品,常見的是各種賣課的,把主講人包裝的都花里胡哨的。
合作伙伴,某某某(大牌,知名公司)合作伙伴。
各種數據,比如香飄飄奶茶一年賣出幾億杯,這是銷量數據;牛奶經過多少層嚴格檢驗,這是產品數據。
*** 支持,如果能靠一下 *** ,或者有公信力的部門,對解決信任問題十分有幫助,哪怕只是搞個“文明單位”之類的銅牌,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總之,尋找背書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搜羅制造能提高自己形象的東西,必要的時候可以花點錢,產品包裝的錢一般不能省,哪怕是提高產品價格,也必須讓自己顯得不是九流小雜毛,而是有來頭可被信任的。
三 廣而告之(搞流量)
你沒有必要要多數人知道你,你只需要讓你的目標受眾知道你。廣而告之不一定非得是做廣告,而是通過一些 *** 和手段來提高對目標受眾的觸達。讓自己的產品和品牌能夠進入到受眾的腦海。
奉勸小公司,千萬不要迷信“定位理論”和“飽和打擊”。在中國這個大市場,你無論怎么定位,一定都有別人在干了,進入哪塊市場,不會定位理論決定的,是你自己的客戶群體決定的。
對于做廣告,典型的理論就是飽和打擊,常規做法是在受眾經常出沒的地方布下天羅地網,讓自己重復出現,讓受眾重復記憶,但是,飽和打擊意味著高昂的營銷費用,可能你產品還沒賣多少,燒廣告先燒死了。
做廣告,拉流量,可以有很多種 *** 。常見的流量來源有四種,免費的,付費的,置換的,和碰瓷的。
免費的流量不一定精準,但是畢竟不花錢,能搞就搞,最典型的是“雙微一抖一頭”一般都要做的,即微信號,微博,抖音號,和頭條號。其他的,某乎和某瓣建立小組,自問自答,可以做垂直,某度也可以在知道上自問自答,做百某號,因為某度的流量都是向自己傾斜的,非常適合做廣度。
付費的不用講了,途徑太多,但是要注意虛假流量和刷單行為,尤其是DSP等 *** 付費廣告,是流量作弊的重災區。
置換的,一般相對精準,玩法也有抱團取暖,和跨界聯合兩種。跨界一般是強強聯合,小公司可能玩不動,但是抱團取暖是可以一試的。比如,在服裝店消費,可以送隔壁美發店的折扣卡。
碰瓷的很容易理解,這里講的“碰瓷”不是貶義,說是蹭熱度更準確。比如,你做了一個鴨梨牌手機,然后把蘋果、華為和小米都拿來做評測,結果是你鴨梨牌得了第四名。
關于流量入口,是一個很大的命題,這里不再展開來講,下次我會詳細說說低成本獲取流量的 *** ,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關注。
四 推到眼前(方便買)
光讓受眾知道你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購買方便。客戶再喜歡你,也不會奔波幾公里排隊去買你,因為你不是喜茶,你更不是蘋果。
當受眾產生購買意向,卻找不到你的產品,這時候購買意向多半就消失了,用戶會用轉而購買你的競品。
為啥營銷事件做的最火的大都是互聯網產品,而實體產品做的相對較少?因為受眾一旦對互聯網產品產生興趣,可以馬上使用,沒用中間環節。
但如果是實體產品,用戶會有下單購買的路徑,那么購買是否方便基本能夠決定用戶是否流失。所以實體產品在營銷之前,更重要的是打通渠道,把產品推到用戶面前。
所以例如江小白,杜蕾斯,可口可樂,海爾等品牌,營銷創意做得好只不過是表面功夫,其無所不在的銷售 *** 才是真牛。你見過不賣可口可樂的便利店嗎?
渠道建設和銷售 *** 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命題,如果沒有能力去做大,那也一定要把密度做起來,切記,密度的重要性遠大于廣度。
另外,不要輕易嘗試饑餓營銷,一般人真不是那塊料,不要自己挖坑自己跳。
五 促成購買(提高沖動)
當受眾對你的產品產生購買意向,又能方便買到,那么促成購買就是臨門一腳。
例如電商網站,在提交訂單付款環節,為了避免用戶流失,都是精心設計的。必要時,可以配合相應的文案,或者搞一些限時優惠幾人成團等小活動。
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短時促銷,最簡單直接,但是最有用。
寶馬五系的文案,“時不我待”。既然你喜歡這車,你又能買的起,看到這文案,不禁就會想,早買早享受,時不我待,不如現在就去看車吧。
六 用戶留存(美譽度)
如果你的產品和購物體驗能讓用戶滿意的話,用戶直接流失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出現了比你更好的產品來替代你。所以在這個環節,常規的玩法是給用戶設置一個“扣兒”。
評書演員說完一段之后,會在最后留下一個懸念,吸引聽眾下次繼續來聽,這個就是“扣兒”。
用戶留存的“扣兒”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讓用戶想起你,一個是讓用戶想去買你。
讓用戶想起你,可以通過CRM來實現,常規套路是短信或郵件推送,但是這個頻率不能太高,否則用戶會反感,也不能太低,否則起不到作用。
正確的推送頻率是以用戶的購買周期為基準,或者在有優惠活動的時候推送。
除了推送這種打擾式喚醒,還可以使用被動式喚醒,即讓你自己經常出現在用戶的眼中。除了推廣信息之外,比如可以給用戶一些印有自己LOGO的各種漂亮的或實用的禮品,讓用戶總能看見你。
讓用戶想繼續購買你的 *** 有很多,因為畢竟曾經購買過,選擇成本較低。比如各種論壇常用的積分制,積分滿多少可以兌換某某東西,或者發展成黃金會員,鉆石會員,商品享受打折。
除了利誘,還可以名誘,達到某種等級,可以享受某種高特權福利,如某東的PLUS會員,除了有特權,還能用來炫耀。
我認為最有意思的是某電商化妝品牌,每次購物都會贈送各種腦洞大開又很有意思的贈品,受眾會好奇下次能收到什么贈品禮物,而這些贈品中也有用于下次購物打折卡等內容,讓人忍不住繼續購買。
七 粉絲轉化(忠誠度)
自己的品牌能有一些忠實的粉絲是件很美好的事,一來他們是重要的貢獻銷售額的力量,二是他們是自己免費的更好的傳話筒。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讓用戶復購,那一定是你的產品或者銷售渠道出了問題。
把用戶轉化為自己的粉絲:
低級的,是用戶已經習慣了你,他對你無感,換一個也不會對他產生什么影響,比如客戶買黑人牙膏和中華牙膏,對他來說區別不大。
中級的,他覺得你的產品和服務還不錯,如果要找一個替代品,客戶需要付出比較大的精力,他為了省事,不會輕易放棄你。比如客戶習慣了用蘋果手機,就可能會一直用下去,不會輕易換品牌。
高級的,能切入某個文化縫隙,跟客戶產生情感共鳴,比如米粉,果粉,他們會自發的維護品牌的形象,還能向身邊的朋友安利你的產品。
就像當下小花小鮮肉的粉絲們常說的,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雖然我完全看不出來他們有什么才華和人品可言,但粉絲們就有能從糞坑里找寶貝的本事,擁有的粉絲,相當于有了一支免費的傳播部隊。
營銷體系就像是一個大樹,這七個部分相當于是大樹的枝干,至于傳播策略,創意,事件,活動等內容,雖然同樣很重要,只是軀干上的枝葉,可以逐漸豐富。
我是弦發澤,專注于普通公司的市場營銷 *** ,和普通職場人的進階之路。大咖的言論不一定適合你,聽我講講接地氣的經驗或許更有幫助。
如果你對營銷感興趣,或者有些自己的經驗或特殊的心得,歡迎關注留言,大家一起探討。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