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常規方式測試索尼WF-1000XM5、蘋果AirPods Pro、Bose大鯊二代對比的話,不僅無法測試出這幾款旗艦降噪耳機應該有的水平,還容易“食之無味”,如果使用專業測試儀器來得出降噪數據,確實能夠直觀地看到各個耳機降噪水平,但對于大眾用戶來講,感知并不強。
就在我苦思冥想要找出一個測試這三款旗艦降噪耳機方法時候,正好趕上乘坐飛機出差,之前看就在上個月,看到一條“某臺風要登錄廣東”的話題,于是急忙打開航旅縱橫查看臺風的路徑,驚喜地發現,我將乘坐的由北京飛往深圳的航班,剛好趕上臺風,最讓我驚詫的是,這版航班竟然可以正常起飛。
(相關資料圖)
我想都沒想,直接抄起這三款旗艦真無線耳機就上了飛機,這個測試環境啊,讓我終身難忘,
因為整個航程的顛簸程度,絲毫不亞于環球的鷹馬過山車。
不過在這個環境下更讓我緊張的,倒不是劇烈的顛簸,而是同行機上乘客的反應。比如,一上飛機旁邊的乘客連小桌板都不會打開了;前邊的大叔直接5分鐘站起來一回。在那樣狹小的空間,如果看到周圍乘客緊張神情,自然也會不由自主緊張起來,更何況身處于萬米高空。于是我就想,既然手頭有這么多旗艦真無線,那么哪一款能夠緩解顛簸和周圍乘客嘆氣尖叫帶來的緊張感呢?
換句話來講,手頭這三款旗艦哪款最能幫助此刻的我“減壓”?
一,聽我的,降噪真是關鍵
在這樣的環境中,降低噪聲干擾才是關鍵,那么噪聲又從哪里來呢?簡單來講,對于我們這樣的上班一族來講,在通勤路上,除了汽車轟鳴聲、地鐵軌道摩擦聲以及飛機引擎聲外,人聲也是不能忽略的“噪音”。通俗來說,日常主要受到高頻噪音和低頻噪音的影響較多,其中諸如汽車鳴笛、廣場舞、狗叫以及周圍說話的人聲屬于高頻噪音;而老式火車、變壓器、飛機轟鳴和汽車發動機聲則可歸類為低頻噪音。區別就是,低頻噪音傳播距離更遠,穿透力更強。
在趁著飛機飛到平流層平穩對比后,我詳細對比了這三款旗艦降噪耳機,索尼降噪豆5的降噪效果確實要占有一定優勢,在佩戴后我發現,身邊乘客緊張的人聲高頻噪聲和飛機發動機的低頻噪聲是可以同時被“消除”的;
Bose大鯊二代的飛機低頻噪聲可以抵消,但較為尖銳的人聲還是有所保留,依舊能聽清空姐說的服務提醒;蘋果AirPods Pro表現就比較一般了,仍然能聽見飛機輕微的機器噪聲。不過我也發現,索尼降噪豆5盡管已經是這三款中降噪最出色的,但仍可以感知到飛機上的一些噪音,不過對于突如其來的尖叫所帶來的驚懼感,我覺得已經處理得很到位了。
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索尼這次確實通過全新研發的HD降噪處理器QN2e和新一代集成處理器V2加強了整個降噪能力,但如果把降噪檔位開到最大,就會聽不到像飛機上乘務空姐說的話,所以我建議打開AI智能降噪模式,它可以通過不同場景來學習,來自動切換降噪和環境音,簡單來講,就是通過“降噪大模型”來學習,此外在通話過程中,借助神經網絡技術和骨傳導技術,也能帶來干凈、突出的語音通話背景。
二,舒適的佩戴和操作會降低“焦慮”感。
就拿這次從北京飛往深圳的航班體驗舉例,本身就顛簸,如果這時候佩戴再不舒服,再加之操作繁瑣,這就不是“減壓”而是“增壓”。
從便攜性上來看,索尼降噪豆5相比上代耳機充電艙小了約15%,耳機腔體小了約25%,重量僅為5.9g。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如果耳機隨時沒電無疑會帶來新的焦慮。令人安心的是降噪豆5這次盡管體積縮小但強勁續航和快充能力,在打開降噪時,一次充電可以滿足約8小時耳機使用和約16小時充電盒使用。
即使是長時間的差旅或者因延誤而被迫呆在飛機上,它的續航能力也完全沒有問題。并且,這次佩戴舒適度終于可以和AirPods Pro相提并論。首先是更加貼合耳道的設計,讓耳機整體更貼合皮膚。這次索尼提供了不同尺寸的耳塞,尤其是新增適合小耳道的SS號耳塞,簡單來說小的普遍更適合多數女性,而大的則可以提升降噪上的優勢。并且,如過你也在飛機顛簸過程中,確實不容易掉。Bose大鯊魚二代的“鯊魚鰭”支撐在長時間佩戴后會有不適感,對于耳道大的用戶來講,還是會有一些異物感。
當然在像飛機這樣的容易引起“幽閉癥”的環境下,與耳機的交互操作越簡單越好,如果使用的是蘋果手機,那么AirPods Pro深度集成進iOS系統的UI界面自然不用多提,從美觀和便捷度來看,依舊是目前真無線耳機天花板。而像索尼降噪豆5、bose大鯊魚二代這樣的全平臺真無線耳機,APP都為雙平臺,豐富程度而言,索尼降噪豆5配套APP最為詳盡,特別是個性化智能均衡器的功能引入,可以根據幾個簡單的問題回答,就能只能篩選出最符合你喜好的音質,自動在不同的聲音風格、細節、微調中進行設置;而這次索尼的智能化升級,也新增了頭部姿勢控制的功能,通過這個功能可以完全解放雙手,佩戴產品會根據頭部的變動,實現諸如接掛電話等操作。
三,沉浸感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從這幾款頂級旗艦真無線耳機實際聽感而言,雖說差距已經不大,但仍有“高下”之分。
如果放像這樣的突發環境下,就會發現,“環繞聲”要比“雙聲道”帶來的沉浸感高不少,除了AirPods Pro二代早已支持外,這次索尼降噪豆5同樣支持360 Reality Audio,配合360RA格式的音源,開啟后可以獲得不錯的空間音頻沉浸感。如果配合Xperia 1 Ⅴ手機,還可以支持基于360RA的頭部追蹤技術。這個功能開啟后,聲音的空間感會隨著頭部轉動而移動,獲得更好的環繞沉浸體驗。Bose大鯊二代、僅為雙聲道,并不能滿足大眾的多場景需求,比如看電影或者玩游戲就會缺少一定沉浸感。
圖注:索尼的APP界面可以調整的選項最多;Bose大鯊二代最簡潔;AirPods Pro則很蘋果
最后簡單聊聊非空間音頻部分音質,這次索尼 降噪豆5從我個人聽感而言,要比上代通透不少,低頻量感和高頻延伸要更有張力,一方是振膜從6mm提升至8.4mm,這樣會增加低頻量感,另一方面振膜頂部膜片和振膜分離,會讓低頻和高頻具有不錯的動態范圍,同時也會保持最低失真,建議佩戴小號耳塞套。AirPods Pro一如既往白開水;Bose大鯊二代人聲不錯,但低頻量感過大;
小結:
對于日新月異的TWS耳機來講,根據有關數據顯示,HiFi傳統品類市場降幅達到20%,而TWS耳機市場份額增幅超40%。
不過從今年市場來看,不管是像索尼、森海這樣的傳統HiFi廠商,還是OPPO、vivo、榮耀這樣的科技品牌,似乎都“放慢”了速度,曾經更新頻率和手機廠商有一拼的場面也不復存在。
圖注:索尼耳機包裝需要單獨拿出來說下,真的是過于環保簡潔了
各家似乎都把真無線耳機作為“年貨”,就像iPhone一樣一年一款。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是整體環境問題,而另一方面,真無線耳機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既然無法從技術和功能來“卷”,那么就從價格吧,于是看到了很多百元真無線產品。
那高端市場又是怎樣一副場景呢?或者說高端TWS耳機應該具有什么表現呢?在我看來,降噪和音質絕對是“并列”首位,降噪水平體現出品牌技術實力,而音質則表現出品牌的“軟實力”以及審美取向,當然更好的做工和交互則也必不可少,而顯然,這次索尼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這似乎都在說明真無線耳機市場今年并不好過,大家要注意一個點,這里指的是大眾真無線耳機市場。
隨著索尼降噪豆5的推出,索尼也煥新了音頻Slogan,“為音樂而生”(For The Music)。結合上文我在這款產品上看到的有關于降噪、佩戴以及音質等體驗的全面升級,不難看出,索尼通過創意和科技的力量,以及音樂相關的悠久歷史和全產業鏈積累(全球僅此一家),想要構建創作者、消費者無縫溝通的橋梁,詮釋了全新口號:為音樂而生,For the Music。
當飛機落地的那一刻,我也抵達目的地,很慶幸有這樣幾款產品能在這樣一次較為特殊的旅程中,給我帶來的安全感,也算是一種減壓,我想就算是為了這一點,今后出門也會習慣帶上一款這樣的耳機在身邊吧。
責任編輯:Rex_24